淺談地熱資源的開發和利用
地熱資源的簡介:
地熱能〔Geothermal Energy〕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,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,并以熱能形式存在,是導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。
地熱來源:主要是地球內部長壽命放射性同位素熱核反應產生的熱能。
地熱資源種類繁多,按其儲存形式,可分為蒸汽型、熱水型、地壓型、干熱巖型和熔巖型5大類;按溫度可分為高溫(高于150℃)、中溫(90 ℃ -150 ℃ )和低溫(低于90 ℃)地熱資源。 從總量上來看,我國主要是以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的。
地熱資源的利用:
根據地熱流體的溫度不同,利用范圍不同:
20-50℃:沐浴,水產養殖、飼養牲畜、土壤加溫、脫水加工;
50-100℃:供暖,溫室、家庭用熱水、工業干燥;
10O-15O℃:雙循環發電,供暖、制冷、工業干燥、脫水加工、回收鹽類、罐頭食品;
150-200℃:雙循環發電、制冷、工業干燥、工業熱加工;
2O0-400℃:直接發電及綜合利用
地熱發電方式:
(一)蒸汽型地熱發電:
把蒸汽中的干蒸汽直接引入汽輪發電機組,但在引入發電機組前把蒸汽中所含的巖屑和水滴分離出來。
(二)熱水型地熱發電:
目前熱水型地熱電有兩種方式:閃蒸式和雙循環式地熱發電。
a.閃蒸式(擴容法):
從地熱井輸出的具有一定壓力的汽水混合物,壓力降低部分熱水會沸騰并“閃蒸”成蒸汽,蒸汽送至汽輪機做功;而分離后的熱水可繼續利用后排除,當然最好是再注入地層。適用于壓力,溫度較高的地熱資源,要求地熱井輸出的汽水混合物溫度在150℃以上,用過后的排水(從減壓器排除的地熱水)溫度較高,可排入回灌井或作其他用途。
b.雙循環式(中間介質法):
地熱水與發電系統不直接接觸,而是將地熱水的熱量傳給某種低沸點介質,使其沸騰產生蒸汽,再引至汽輪機發電,形成一個封閉系統對于溫度較低(一般在150℃一下)、不宜采用閃蒸式發電的地熱水,可采用此方式。但從經濟上考慮,溫度低于90 ℃的地熱地熱水不宜用來發電,可直接用于供熱
地熱發電的分析:
地熱發電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:
汽-水兩相流介質的輸送、壓力損失、結垢(機械通井和阻垢劑)、熱排水污染(回灌)。對于結垢問題,以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第1臺機組為例,其容量為1000kW,由于地熱井井下結垢使地熱井熱水流量減少,最大出力為800kW。在試制成功空心機械通井器后,機組出力一直穩定在1000kW。
國外地熱能利用現狀:
一.地熱發電技術:
1904年,意大利在拉德瑞羅地熱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臺熱力發電機組。到2002年底,世界上已有21個利用地熱發電,總裝機容量達8438MW,生產電力約50000GWh,其中以美國、菲律賓、意大利、墨西哥、印度尼西亞、日本、新西蘭等國較多。估計全世界尚有熱力發電站潛力97061MW。
二.地源熱泵技術:
1912年,瑞士Zoelly首次提出利用淺層地熱能作為熱泵系統低溫熱源的概念。現今,地源熱泵已在北美、歐洲等地廣泛應用,技術也趨于成熟。美國正在實現每年安裝40萬臺地源熱泵的目標;在瑞士、奧地利、丹麥等北歐,地源熱泵在家用的供暖設備中占很大比例。
三.地熱供暖技術:
世界很多對地熱供暖廣泛運用。冰島地處北極圈邊緣,氣候寒冷,一年中有300—340天需要取暖,其主要能源中地熱能占48.8%。地熱是匈牙利主要資源之一,分布范圍極廣,總面積約為9.3×104km2,占全國總面積的2/3.
我國地熱資源現狀:
據2006年全國城市地熱資源開發保護與經濟論壇會報道,我國已發現的地熱區有3200多處,其中可用以發電的高溫地熱有255處。初步估計,我國地熱可采儲量約相當于4626.5億噸標準煤。近幾年我國地熱開采利用量每年以7%的速度增長。截止到2005年,我國直接利用地熱資源的熱能12604.6GWH(百萬千瓦小時),設備容量3687MWT,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三。
我國用于發電的地熱資源主要集中在西藏、云南的橫斷山脈一線,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88%集中在西藏,第一座地熱電站羊八井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5.18MW,年發電量超過1億千瓦時,夏冬兩季發電量分別占拉薩電網的40%和60%
我國地熱資源規劃的四大關鍵點:
1.地熱資源勘查評價要以需求帶動勘查,使勘查服務于需求。
2.應以地熱水動態監測數據為依據,對不同控制區實施不同規劃。
3.集約化技術可應用在富熱、多熱源、貧熱地區的地熱開發。
4.對布局不合理、不進行回灌的地熱井,要因地制宜進行改造。